身入其境的調查報告《亡命紀事》講座側記

2024 - 10 - 30 | 創作手記, 製作

10月19當天,在讀劇的空檔中,我們特別邀請了勵馨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李凱莉主任,與《亡命紀事:我是誰》的編劇郭宸瑋,舉辦了一場講座。讓宸瑋分享一些在田調中聽聞的移工的生命故事,也讓凱莉主任,以社會工作者,同時也是一名劇場觀眾的角度,來討論這個作品。

揭開《亡命紀事》的創作動機與初衷

在這次講座中,郭宸瑋深刻分享了《亡命紀事:我是誰?》的創作背景與動機,並揭示他在創作過程中面對的挑戰與反思。宸瑋表示,選擇「失聯移工」和「黑戶寶寶」這一主題,源於對社會中不被看見的弱勢群體的關注,他希望透過戲劇呈現他們的困境,以藝術引導觀眾反思這些議題。他提到:「我不是想替他們發聲,而是提出問題,讓觀眾去思考。」宸瑋認為,戲劇的力量在於如何透過虛構來喚起真實的情感和反思,而非取代或簡化真實。

現實與戲劇:如何走在真實與虛構的鋼索上

宸瑋特別談到,他在創作時面臨的一大挑戰是如何保持對現實的尊重,又不失戲劇的張力。他提到自己並非移工群體中的一員,深感需要謹慎處理這些議題。「我既非失聯移工的小孩,也不是他們族群的一部分,所以我只能提出問題,但不站在他們那一邊。」為此,他特別注重在創作中加入田野調查所得的見聞,以及自己的生命經驗,使得角色更加有血有肉。他分享說,自己的家庭背景讓他能夠共情移工的身份危機,尤其是與生母的斷裂關係,這在作品中反映為主角對身份的懷疑與探索。

田野調查的縮影:真實的生命故事如何觸動人心

在過去的田調過程中,宸瑋接觸到移工群體所面對的多重困難,包括仲介的剝削、法律的限制,以及社會的偏見。他回憶到:「我訪了12個人次,總共872分鐘的訪談,整理了七萬字的紀錄,過程非常艱辛,但讓我看見台灣制度中未被討論的問題。」他提到,有些移工因懷孕或健康問題被辭退,陷入了經濟窘境,甚至面臨失聯的選擇。宸瑋認為,這些人的經歷展示出社會的結構性問題,他希望能藉由戲劇引導觀眾理解這些弱勢群體的生存掙扎,挑戰對移工的刻板印象。

勵馨基金會李凱莉主任的專業視角:從社工到觀眾的洞見

與談人李凱莉主任來自勵馨基金會移住者服務中心,她在長期服務失聯移工的過程中,見證了移工的多重壓力與掙扎。她高度肯定宸瑋在戲劇中提出這些議題的重要性,並認為這樣的作品可以啟發觀眾的共情。李主任表示,許多女性移工離鄉背景並非僅僅是為了經濟,「很多女性移工來台灣工作,是為了逃離家鄉的暴力或貧困,她們的生命裡有著許多無奈的選擇。」她鼓勵宸瑋在創作中,深入呈現這些移工「逃離」背後的動機,讓角色的生命歷程更具真實感。

移工的韌性與勇氣:不再只是弱者的標籤

此外,李主任指出,移工的處境並非簡單的受害者形象,而是充滿韌性和勇氣。她認為宸瑋的創作可以避免落入「消費議題」的風險,並在戲劇中彰顯這些人群的真實面貌。「移工來台灣並不是單純的弱者,他們有自己的文化、有堅韌的生命力。我們不應該將他們的經歷浪漫化或符號化。」她提醒宸瑋應該保持「尊重與謙卑」,從移工的文化、歷史和現實出發,不將議題簡化為對立或單純的受害形象。

與觀眾產生連結:逃亡的心境如何觸動我們

最後,李主任也對宸瑋的作品給出具體建議,她表示:「逃亡是移工群體常見的情境,但其實每個人都有逃的動機和過程。透過這種情感連結,可以讓觀眾體會到移工在異地掙扎的心理過程,這樣的劇情能讓觀眾更直接產生共鳴。」她相信宸瑋的作品可以成為大眾理解移工議題的橋樑,讓觀眾透過戲劇反思身份認同、歸屬感和社會結構。
總結來說,郭宸瑋在本次講座中展示了他對社會議題的深刻思考,李凱莉主任則以其專業角度補充了移工議題的多面向觀點。兩人不僅探討了如何以藝術形式關注弱勢群體,也反思了作為創作者與社會工作者,該如何平衡虛構與真實、情感與尊重的界限。

攝影|陳雨澤

一名自小父母離異的高中生,在父親葬禮後,前往戶政事務所辦理手續,赫然發現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在我的媽媽不是我的媽媽處境中,男孩產生了自我認同的危機。四處找尋線索的途中,男孩遇見了一位護照逾期的黑戶女孩。

人又不是食物,食物會逾期,但是人怎麼會逾期呢?

 足跡——《亡命紀事:我是誰?》

2019年,受到林欣怡、林沐宏 〈隱形的國民〉《飄移計畫——貨櫃中繼十二日》(演摩莎劇團製作)啟發,編劇郭宸瑋的創作靈感自此開始。

2020年6月,宸瑋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就讀期間,在「劇本創作研習II」的課堂中,首度完成此劇創作,同年11月,經由其主修老師于善祿的指導,完成第二稿版本。

2021年,此劇獲得「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貳獎」,並由官方邀請戲劇顧問陳佾均協助完成第三稿之修改。

2024年,本作獲得「113年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補助,開展田野訪談,並在原有劇本上,補充東南亞移工、黑戶寶寶議題的背景故事,完成第四稿的劇本修訂。

 

主辦單位|饕餮劇集
編劇|郭宸瑋
導演|林頎姍
導演助理、製作助理|簡郁庭
演員|林沐宏、林筠喬、魏伶娟、張采軒

製作人|李宥璇
行銷統籌|浩明創意工作室
行銷企劃|張晏綸
行銷協力|陳雨澤
平面設計|六六
平面攝影|陳宥中

燈光設計|王宥珺
燈光技術指導|曾擇弘
音樂設計|周宣宏
舞臺設計|張皓媛
服裝設計|柯采瑜
影像設計|孫旻
舞臺監督|陳暄雅
硬體協力|來欣有限公司
影像紀錄|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田調協力|高紹芳、劉芸禎

指導單位|文化部
贊助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本節目獲113年度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補助

特別感謝

個人_林欣怡、林沐宏、洪珮菁、黃馨玉、于善祿、黃翠華、龔尤倩、陳佾均、吳政翰、曾冠菱、施逸翔、蕭以采、李凱莉、楊婕妤、郭立凱、游東霖、喬絲芬(Josephine Wu)、張正、 陳業芳(Charis Chen)、官宸誼、ANING YULI ANA、YANTI、過去在工廠陪伴宸瑋快樂長大的移工們

單位_演摩莎劇團、九歌兒童劇團、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台灣人權促進會、桃園市群眾協會、勵馨基金會、台灣關愛之家協會、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中華官心協會、內政部移民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