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喪父的高職少年意外發現自己的生母另有其人,在尋母的途中,撞見一位護照逾期的黑戶女孩。面對大批黑衣人的追捕,兩人展開一場追尋自我身分與認同的逃亡之旅。故事中的角色穿梭在逃亡與追逐間,因為「身分」而產生矛盾與辯證,最終遭到國家的全面防堵。

他們該何去何從,又該如何證明自己是誰?

本劇除了東南亞移工、黑戶寶寶的背景故事,更關注的是「移動」及「身分認同」。為了強調現實世界及制度的矛盾與荒謬之處,還加入了節奏明快且富韻律的台詞、音樂(歌唱)、光影物件的運用,以及一位演員扮演多名角色的形式。

演出形式 現代戲劇/室內演出
演出時長 約70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出資訊/製作團隊

空軍三重一村時藝劇場(新北市三重區正義南路 86 巷)

📌 售票網站電子節目單

2024/11/29(五)19:30

2024/11/30(六)15:30、19:30

2024/12/01(日)15:30

 

主辦單位|饕餮劇集

指導單位文化部

贊助單位|臺北市政府文化局

✦ 本節目獲113年度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補助

作品足跡

2019年,受到林欣怡、林沐宏 〈隱形的國民〉《飄移計畫——貨櫃中繼十二日》(演摩莎劇團製作)啟發,編劇郭宸瑋的創作靈感自此開始。

2020年6月,宸瑋於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研究所就讀期間,在「劇本創作研習II」的課堂中,首度完成此劇創作,同年11月,經由其主修老師于善祿的指導,完成第二稿版本。

2021年,此劇獲得「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貳獎」,並由官方邀請戲劇顧問陳佾均協助完成第三稿之修改。

2024年,本作獲得「113年文化部扶植青年藝術發展計畫」補助,開展田野訪談,並在原有劇本上,補充東南亞移工、黑戶寶寶議題的背景故事,完成第四稿的劇本修訂。

劇照

製作團隊

編劇|郭宸瑋

導演|林頎姍

導演助理、製作助理|簡郁庭

演員|林沐宏、林筠喬、魏伶娟、張采軒

燈光設計|王宥珺

音樂設計|周宣宏

舞臺設計|張皓媛

影像設計|孫旻

服裝設計|柯采瑜

平面設計|六六

平面攝影|陳宥中

製作人|李宥璇

行銷統籌|浩明創意工作室

行銷企劃|張晏綸

行銷協力|陳雨澤

田調協力|高紹芳、劉芸禎

影像紀錄、宣傳影片製作|西照日影像工作室

舞臺監督|陳暄雅

燈光技術指導|曾擇弘

舞臺技術指導|周冠志

硬體協力|來欣有限公司、鐵吹有限公司

妝髮執行|林欣微

後臺工作人員|呂依蓁(燈光)、和泉天心(燈光)、郭瑋翔(燈光)、陳品璇(燈光)、陳建成(燈光)、蔡政霖(燈光)、李銘元(舞臺)、孟昀茹(舞臺)、蘇權威(舞臺)

前臺工作人員|李馥妘、郭采柔、陳均綾、許瀚、彭琬玲、蔡佳蓁、藍浩之

特別感謝

個人

林欣怡、林沐宏、洪珮菁、黃馨玉、于善祿、黃翠華、龔尤倩、陳佾均、吳政翰、曾冠菱、施逸翔、蕭以采、李凱莉、楊婕妤、郭立凱、游東霖、喬絲芬(Josephine Wu)、張正、 陳業芳(Charis Chen)、官宸誼、ANING YULI ANA、YANTI、過去在工廠陪伴宸瑋快樂長大的移工們

單位

演摩莎劇團、九歌兒童劇團、白刷刷黑戶人權行動聯盟、國立中央大學戲劇暨表演研究室、台灣人權促進會、桃園市群眾協會、勵馨基金會、台灣關愛之家協會、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中華官心協會、內政部移民署

本次演出支持及宣傳協力

好人好事製作、來欣有限公司、赭月製作、鐵吹有限公司、馮凱琪、羅振佑、九槍 And Miles to Go Before I Sleep、人權之路 – 青年體驗營、國家人權博物館、壹零玖伍移民工文化協會

其他在領域裡深耕的前輩與夥伴們

GWO 台灣外籍工作者發展協會、One-Forty、TIWA 臺灣國際勞工協會、移人 Migrants’ Park、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

劇評/媒體報導

劇評節錄

(⋯⋯)以快節奏、高速度的直面說書,建構了一連串的逃亡之力,讓人物求活的旺盛生命力變成了觀眾的腎上腺素,在一再加速下,透過反覆交疊的危機與轉機,賦予裸命之人最高的能動性(agency),讓他們的存活有了悲劇英雄的高度,驚天動地的抗命意志,成了最悲壯的不義控訴。
(⋯⋯)整個演出緊湊而發人深省,其處理之題材可以讓我們將視野從自身轉移到社會裡的邊緣群體,同時也引發我們思考國家暴力與認同製造的普世問題。而整個製作最超越當下的是讓我們意識到,認同政治不只是意識型態的口水操控,對於此刻在國家與國際政治治理隙縫間存活的人口來說,那是血淋淋赤裸裸的生死問題。

觀眾回饋

  • (⋯⋯)從男主角對自己身份的認同疑慮,到相遇到女主角後兩人有著類似卻因不同時空背景的身份認同,一直到找到男主生母後發現的種種不得已。認真思考歷史脈絡帶給我們的衝擊,以及思考該如何去看待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之間,如何去修補歷史遺留的傷痛,血脈相連的情感,更甚至是我們之間的連結(⋯⋯)
  • 希望整個劇作呈現的議題能夠擴散與發酵,讓更多人看見我們的社會所存在的問題,並認真思考此時我們能夠做些什麼,來改變這個情況。
  • 我們前排的新移民或移工朋友在小黑唸出自己的印尼名字時發出一陣驚喜的聲音~我在小狗狗手影戲的時候爆淚然後旁邊的人好像也是呢。Taiwan is not a country 的時候也是,本來以為自己是來聽別人的「我是誰」故事的,結果遇到了跟劇中人一樣的「我知道我是誰但要怎麼證明給別人看的」的問題,整個大破防。
  • 雖然本來就不太可能在短短一小時的演出中呈現或找到「答案」,但我自己還是很想有個方向。有點希望可以呈現不同個案中,大家經歷掙扎、尋找過後給自己的答案或至少一個暫時的狀態會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