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饕餮劇集

饕餮劇集是一群年輕劇場創作者的集合體,以貪食的神獸「饕餮」為名,希望能在創作的路上永不饜足。2017年創團,2019年正式立案,以劇組成員集體發展為主要創作形式,題材多元且緊扣社會。 

創團作《After Piece_從今以後》虛構了一場憂鬱症患者可能的告別式;舞蹈劇場《白噪音》與線上劇場《迎魂歸來》系列,速寫了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受難者的故事;《郊・遊》將新馬戲融入清代鹿港郊商的歷史;在新冠肺炎盛行時,以物件與肢體劇場《山鬼》探問瘟疫的誕生;與劇作家郭宸瑋合作《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照見黑戶、新二代與東南亞移工。

2023年,饕餮同時開展三個非常不同的製作:讓親子們躺著看的影戲《不看前面的時候》,透過共創演員們與思念有關的故事,探索非典型的觀演體驗;以創作者的約炮經驗為素材,提問當代女性之性處境的獨角戲《泡泡色地帶》;《東南亞移動三部曲》之《一個沒有神的地方》,結合說故事劇場與饒舌,諷刺全球化的勞動與遷移樣態。 

饕餮即將邁入第七個年頭,比起變造形式以求劇場幻覺,我們更重視「觀眾」在表演藝術作品中的同在。與其將自己定位為關注「社會議題」的製作團隊,我們更意識到所有議題終將回歸於「人」。我們希望發掘出平常不易見得的切面,以戲劇作為社會參與的管道,從而成為一座具創造力的溝通平臺。

劇團經歷

2017年7月《After piece_從今以後》

以參與式沈浸劇場的形式,邀請觀眾以主角親友的身份參加一場告別式,逐步沈入疑似因憂鬱症而自殺的主角的生前世界。觀眾透過和劇中演員互動,彼此之間合作破關,開展出不同的劇情,共同反思一個人離世之後留下了什麼?又會如何被記得?

作為一個新生劇團的第一號作品《After Piece_從今以後》確實是令人驚艷的⋯⋯比起某些過度用力於求新求異、台前台後忙得滿頭大汗,最後呈現的成果卻只讓人覺得「精神可嘉」的青年製作,《After Piece_從今以後》的節奏與調性確實穩健多了。新生團隊與新編作品多如過江之鯽,只要這些創作中還能掇拾出一絲值得凝眸細觀的吉光片羽,新編作品便永遠值得愛戲人期待。

 

——劇評人 蔡孟凱
《走進「第四面牆」的裡側:評互動劇場《After Piece_從今以後》

2019年8月《白噪音》

以台灣的白色恐怖時期為題旨,探問在戒嚴屆滿七十週年的當下,年輕世代該如何重建記憶與理解的路徑?由十一個演員共組十一節篇章,揉和話劇與肢體,呈現在黨國治理後的斷訊與失語中,不得抹滅的靈光。本作品在首演後,陸續受邀至臺灣師範大學、八米共同工作空間、台北市二二八紀念館等地改版演出。

作品中更明顯強烈的是讓『恐怖』找到超越時空的呼應,且藉此抵抗『現在好好的,管他做什麼』的事不關己。⋯⋯如果『感動(to affect)』是劇場作為現場藝術最具感染力的能量之一──而這力量甚至可以比單純展示歷史還更強大──,那麼《白噪音》在空間上的細節安排,的確讓「感動」不再侷限於直接或間接當事人,反讓記憶得以藉藝術轉化,有了傳承與擴散的可能。

 

——台新藝術獎提名人 白斐嵐
《召喚共感,再現恐怖——白噪音》

2020年5月 線上劇場《迎魂歸來》系列

原受邀至《迎魂歸來——白色恐怖霜降七十週年》系列講座中現場演出,因應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改為線上展演,從白色恐怖受難者個人史展開對話的三件短篇:〈是的!2020我還在用無名小站〉(廣播劇)、〈河邊〉(行為錄像)、〈咖緊入內〉(MV)。跳出黑盒子,拓寬了對聲響與影像的想像。

2022年6月 彰化縣走讀藝術節實驗劇場《郊・遊》

饕餮劇集第一次踏出台北,將馬戲結合走讀,行經鹿港老街與周遭歷史建築,以鹿港第九郊——優郊(多元演藝人員同業公會)的創郊大典為名,介紹在地郊商的流變。同時結合當代馬戲呼應鹿港歷史,講述古今技藝的變化與傳承。

202210 《山鬼》試演會(發展中)

分別於萬座曉劇場及高雄不貧窮藝術節演出。藉由養生膠帶與演員們的肢體,以「疫情」為圓心,流行病中的體感為半徑,探問人類該如何在巨變中自我調適,與瘟疫共存。在無語言的情境中,與觀眾共同尋找除了對傳染的恐懼,人與人之間還能溝通與交流什麼?

《山鬼》扎根觀者在地靈魂,劇場的氣,在撲朔迷離間貫串全場,與你相遇!

——舞蹈家 黎美光

無邊無際的養生膠帶,像暗物質一般瀰漫整座舞台,彌天蓋地有如神靈。…… 舞台上的養生膠帶卻不窒息,他/她/祂/牠是生也是死,像膜、臍帶、無邊際泳池或是枕頭戰,讓所有的演員與觀眾一起經歷了無法言喻的療癒。

——戲劇研究者 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 副教授 鄭芳婷

2022年12月 郭宸瑋《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

劇作家郭宸瑋將個人生命經驗與社會事件結合,分別討論黑戶、外籍配偶與移工,在《亡命紀事:我是誰》獲得第五屆全球泛華貳獎的肯定後,接續創作《家鴿(về nhà)》與《一個沒有神的地方》。饕餮劇集受劇作家委託製作讀劇會,於台北大稻埕思劇場演出,並邀請TIWA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的研究員陳秀蓮,及燦爛時光書店的創辦人張正,共同舉辦演前分享講座。

2023年《不看前面的時候》(發展中)

由藝術家林筠喬與饕餮劇集共同發起,打破慣習的觀演關係,探索「躺著看的影戲」的可能性。集結黄思瑋、馬翊淳、高振庭、羅振佑,多位台灣當代深耕偶戲/物件/影戲表演的年輕創作者,集體創作出以思念為題的故事,並藉由光影、音樂、氣味、物件等等非語言的元素,賦予觀眾新穎且豐富的觀賞體驗。

《不看前面的時候》入選2023年台北藝術中心兒童藝術節發展計畫,2024將持續發展並朝完整演出邁進。

2023年10月 張采軒獨角戲《泡泡色地帶》

發展自大稻埕單人表演競賽的優勝作品《十九二十》,以編創演員張采軒個人的約炮經驗為創作素材,曝現了交友軟體盛行、一鍵封鎖即可解除羈絆的此刻,非典型交往關係中的偷拍、暴力與可能的愛,進而追問當代女性之性處境:我們真的自由了嗎?

⋯⋯泡泡色地帶沒有落入性道德審判的俗套,不輕盈地將約炮歌詠成當代的尋常風景,亦不刻板地將累累傷痕化約為控訴⋯⋯演員張采軒將性探索的生命經驗轉化為劇場藝術,勇敢地將自己俄羅斯娃娃般地攤開在觀眾面前,深刻而有時間厚度的自我剖析,同時召喚著觀者內在深處的永恆探問。

導演林頎姍的處理,輕重緩急拿捏得恰到好處,為走情緒鋼索的演員身下張開厚實的安全網,也讓觀眾甘願淺嚐信任風險。

 

——中研院民族所 專任研究人員 彭仁郁

2023年11月《東南亞移動三部曲》之《一個沒有神的地方》

2022年《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結束後,饕餮決定將其中《一個沒有神的地方》發展為正式售票演出,五位演員以劇作家郭宸瑋於劇本中指定之形式——說故事劇場與饒舌,在全空的舞台上穿梭於童話寓言與全球化的勞動場景之間,揭示了黑工、漁工、家護工的循環困境。

演員精彩吸睛的演出相當令人振奮,充滿變化的角色/旁述穿梭、轉化、肢體化,寓言、童話故事、饒舌交錯的文本,讓七十多分鐘的表演毫無冷場。

 

——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 副教授 張麗玉

作品年表

發展中

  • 不看前面的時候》
  • 《泡泡色地帶》
  • 《亡命紀事》、《一個沒有神的地方》:兩年的田調書寫計畫

2023

  • 《泡泡色地帶》張采軒solo作品
  • 《一個沒有神的地方》
  • 《不看前面的時候》(發展中)

2022

  • 郭宸瑋《東南亞移動三部曲》讀劇會
    1. 〈一個沒有神的地方〉
    2. 〈家鴿(về nhà)〉
    3. 〈亡命紀事:我是誰?〉
  • 《山鬼》試演會
  • 彰化縣走讀藝術節 實驗劇場《郊・遊》

2020

  • 「迎魂歸來系列」
    1. 〈是的!2020我還在用無名小站〉(廣播劇)
    2. 〈河邊〉(行為作品錄像)
    3. 〈咖緊入內〉(MV)

2019

  • 《白噪音》(戲劇/舞蹈)

2017

  • 《After piece_從今以後》(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