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導讀《傳染病的世界史》

導讀筆者|張晏綸
「是因為疫情使人類被迫改變,還是無法停止改變的人類,恰巧遇上疫情?」
這段話是2022年時我們製作《山鬼》時所寫下的一段註解。彼時新冠疫情仍方興未艾,藉著古時人們對於未知事物的恐懼,我們探討了現代人面對疫情時的心理狀態。二十一世紀的我們有了先進公衛醫學的認知,但總是沒有從歷史上學到教訓——雖有科學、但迷信依舊;雖有中央政府,但獵巫依舊⋯⋯
本次饕餮導讀,將帶來日本環境學者石弘之所著的《傳染病的世界史》(李漢庭譯,木馬文化出版),雖然成書於2018年,但書中對大型傳染病爆發的預測令人不勝唏噓,以及對於自古以來人類與疾病間無止盡的紛擾,給予了人文層面上深刻的註解。
🁢 人類與疾病的軍備競賽
本書前半部分以宏觀的角度看待人類從生物演化到文明革命的進程中,如何反覆地與疾病糾纏、對抗、共生,直到下一個新型疾病爆發。
根據書中的整理,人類共同祖先自非洲演化時,許多病原就已隱藏於身體中,隨隨著人的繁衍和遷徙,病原體也不斷產生更多元的型態。例如:病毒可能融入生物基因與人類一起進化(p.44);微生物在與宿主共生、共滅、同時強化之間達成某種平衡(p.47-48)。
🁢 人類的兩種行為帶來疾病擴散
往下深究,本書歸納了兩項重要因素主導疾病的流行。其一是與環境互動的變化,特別是那些重大的文明變革,如人類定居於水源附近後流行瘧疾、飼養家畜後產生人畜共通傳染病、工業革命使人口大量向都市聚集導致嚴重流行病、開墾自然資源使野生動物離開棲地導致未知病毒擴散……;另一項則是人類的遷徙,如古代絲路促進歐亞大陸上的疾病互通有無、大航海時代殖民活動讓東西半球的疾病交叉擴散、或者交通革命後也帶來了各地的風土病。
✏️「許多不斷困擾我們的疾病……必須有一定數量的人類聚集才能讓病毒存活。只要國家不斷都市化,定居區域達到標準,就會出現新的大流行。」(p.67-68)
🁢 與人類共存的疾病
書中還列出至今仍影響著人類的重要疾病,作者也都將這些疾病的發跡和與人類互動的過程詳加描述。例如:常駐於人類身上的幽門螺旋桿菌是把雙面刃,雖帶來胃癌風險,但讓宿主較容易中和過多胃酸,且較不容易產生過敏(p.104)。拜現代公衛革新之賜我們控制了此種細菌,卻也讓過敏更容易發生。
此外,包括HPV人類乳突病毒被貼上性傳染病的標籤後,反而被忽略是致癌(子宮頸癌、肺腺癌等)的高風險因子之一(p.128);又或是源自於禽鳥和家畜的流感病毒傳染到人身上後,隨著人類文明發展演變成適應高密度人口的病毒,在十九世紀後持續影響人類社會至今(p.160-162)。
✏️「病原體如果感染宿主動物,長時間共同進化,最後會進入和平共存,不再讓宿主發生重大疾病。……過去許多致命的病毒和細菌,也是這樣衰退下來,跟宿主的免疫系統折衝,選擇共存。」(p.194)
🁢 現代國家面對疾病
本書後半段,作者舉了日本與各國的傳染病現狀與政府對策為例,從後人的角度觀察許多事件值得我們反思。例如20世紀中葉後德國麻疹開始於全球流行,而美國在此波流行中造成許多懷孕婦女感染,致使新生兒出現嚴重程度不一的先天缺陷,書中推測這也間接促進了美國墮胎合法化的進程(p.214-215)。
延伸閱讀|上報:《羅訴韋德案埋下美國墮胎爭議伏筆 大法官1973年到底說了什麼》
又例如日本於德國麻疹疫情中,採取較消極的公衛政策。日本於1977年時僅讓國中女生接受疫苗,數年後才擴大至不分性別的新生兒施打,又因民眾對於疫苗副作用的疑慮曾暫停執行。這樣反覆的政策也造成1979-1987年出生者成為疫苗空窗,並於2012-2013年(前述世代的適婚生育年紀)又引發了一次流行(p.221)。
✏️「人類不斷打造引發疾病流行的環境。」(p.270)
終章時,作者認為疾病的戰爭仍然持續著,並推測將會有更可怕的全球性傳染病發生,可能是源自衛生條件較差的地區、可能是為了經濟成長持續破壞雨林等自然生態間接導致、也可能是因人類平均壽命拉長以致高齡者較難抵抗嚴重疾病。彼時還沒有新冠疫情,現在看來令人不勝唏噓。
閱讀人類對抗疾病的過往歷史時,我們也想起世紀傳染病Covid-19竟已是距今兩年前的事了。當時人們無不聞「新冠」色變、出入備好口罩與酒精,許多習以為常的生活模式也從此改變;如今新冠病毒依然存在,成為眾多流行性感冒之一,彷彿船過水無痕,地球村又度過和平的一天了⋯⋯?
本書所載的每一場流行病始末,以及對於抗疫的討論不只是文字紀錄,更是人們得以借鑑的寶貴參考!才剛經歷完一場大疫的我們,是否能想起疫情不只是天災,而是在一連串的人為判斷失誤之下所釀成的後果,我們能夠吸取教訓面對未來持續的疾病挑戰嗎?
圖片來源|木馬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