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導讀《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2025 - 03 - 13 | 饕餮導讀

《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

去年我們因為《亡命紀事:我是誰?》對移工、黑戶等議題深入挖掘,並舉辦與簡永達老師對談的講座。當然,他耗費多年時間踏查和採訪,於2023年出版、2024榮獲臺灣文學金典獎的巨著​​《移工築起的地下社會》,更是早已列在我們的書單中!今天就來與大家好好分享本書~

本書中分四個大項目 🁢 地下社會 🁢 危險之島 🁢 異鄉家人 🁢 人權大浪,其中除了對特定人物或事件的側面書寫,還透過大量一、二手資料將臺灣政府對移工政策的立場態度、跨國仲介制度的始末與革新,以及全球經濟結構與勞動力市場的深層結構等面向,詳實紀錄下來的同時,也提供給讀者一本巨型的探索指南。

🁢 地下社會

本書開端即呼應著標題,藉由作者帶領、進駐田野地臺中「第一廣場」,讀者得以一窺這處由移工們匯聚、完全由這個族群發展而成的驚人大型消費市場。搭起東南亞各國的攤位(且不同國家涇渭分明):美食、衣物、日用品、娛樂⋯⋯彷彿是東南亞的「飛地」,在交織著各種語言與混雜的味道中,成為中部移工們週末的烏托邦。

✏️「封閉的大樓、純粹的移工,生出一層保護感的薄膜。」(p.42)

透過永達老師的視角還延伸出許多意料之外的支線報導,其中包括我們也關注的無國籍移工寶寶生養難題與懷孕移工困境,以及由此帶出臺灣移工聘僱制度的陳年窠臼。我們將書中所述的移工政策脈絡大致列出,也能藉此理解這座島上的地下社會是如何在陰錯陽差之下建立起來的。

1980年代|外交打擊、產業轉型➔本土勞權意識抬頭➔本土企業尋求利潤、施壓政府
1990年代|有限度開放外籍移工➔移工與本土勞工之競爭
2000年代|傳統企業出走、本地企業更依賴移工

✏️「⋯⋯更結構性的問題,這是因為臺灣的製造業沒有升級,才要仰賴七十多萬的移工去做那些臺灣人不願意去做的工作,而那些工作正是這個勞動力緊缺的國家不可缺少的。」(p.97)

🁢 危險之島

以數起工安事件作為引子,深刻地揭露了臺灣移工的艱困處境,即便移工政策與相關制度歷經多年調整,移工在臺灣的工作環境、職場安全、福利與救濟措施等,在整個社會氛圍裡仍舊只是一紙紙文字,卻無法實際獲得相應權利。這其中的關鍵可能是臺灣雇主多為中小企業,容易透過法律漏洞來避免承擔責任,以及畸形仲介制度利用勞資雙方不對等的資訊落差,使得移工難以認知到與規定不符之處。

甚至,還有許多根本無法被政府統計的移工傷亡黑數:如黑工、未通報、未受認定職災⋯⋯,這些時時刻刻存在的風險,若沒有成為新聞頭條就不會被你我所知。行文之間,深刻地感受到國家體制對移工族群的態度,始終處於消極立場。本章尾端,永達老師前往其中一件事故罹難者位於越南的家鄉進行採訪,我們得以在複雜的情緒中,從側面理解一位移工的原生家庭以及所處社會風氣,是如何影響一個人的命運,乃至牽動國家體制結構。

✏️「將移工引進臺灣以後⋯⋯一旦移工生病,或遭遇職災,政府再默許雇主與仲介把工人送走,把照護成本丟還給原生國,再替換一名新的工人進來。」(p.188)

🁢 異鄉家人

嚴肅的畫面轉為溫暖的風景,本章記錄了來臺移工的各種樣貌,打破我們對移工只有「勞動」的單一想像。有的人發揮經商長才,學習中文並且建立自己的金錢流動網絡;有些人參與了抗議遊行,對牽涉自身勞動身分權益的的法律修正案表達(可能是)人生首次的公民意見,還有組織印尼移工淨灘團、參加菲籍移工選美比賽⋯⋯這些真實存在的事物從未進入一般臺灣人的視野,但卻在這片異鄉土地上烙下難以抹滅的印記。

🁢 人權大浪

「人權永遠是最後才被考慮的。」是小編對本書最後一章的註解。近十年全球的政經局勢發生劇烈的變化,包括東南亞國家經濟開始高速成長、日韓等國卻因為人口嚴重老化而開始搶食國際勞動市場大餅;同時許多歐美企業也更加關注跨國勞動人權議題,推動「零付費改革」等要求雇主全額負擔聘僱費用的政策,甚至也有臺灣仲介公司亟欲擺脫血汗剝削的罵名而積極轉型。然而這些改變的起因,小編覺得終究源自於「將跨國勞動力視為商品與資本」的思考,而非僅只是各國政府或企業忽然意識到人權的重要。

✏️「對於像臺灣這樣的移工輸入國來說,移工只是暫時的勞動力⋯⋯將大部分管理移工與護送離境的工作轉包給仲介業者⋯⋯讓他們成為移工治理的胳臂和腿。」(p.392-393)

綜觀整本書,眾多移工相關事件與制度漏洞的背後都指向源頭——仲介制度。人力仲介起因於1990年代政府對於黑工與排斥移民的消極態度,同時仲介市場潛藏大量利潤,因而將各式風險轉嫁於民間自行處理。而這也導致後來常見的問題:包括勞工抵台工作前即身負債務以支付各種名目之規費或「手續費」、可能莫名簽下勞方自己都看不懂的本票、仲介費來源與利潤不透明⋯⋯,至今雖然隨著人權意識抬頭而有改善,但亂象仍層出不窮,只能留待更多人重視這個議題,一起推動政府對移工政策的監理方向。

推薦閱讀📰報導者:《取消移工「3年出國1日」然後呢?政策美意背後,剝削亂象再起》

 


 

本書的書寫時間橫跨多年、多個事件、多個人物,然而政經局勢永遠另人難以預料,許多還沒讓讀者們可以多加探索的地方可能又有變化。小編想起去年剛演出完的《亡命紀事:我是誰?》也提到的黑戶寶寶議題,即便目前已有多項「名義上」可行的解套辦法,然而透過本篇的書寫才知道箇中困境,那些對於懷孕移工的阻礙不只是狹隘偏見,更是一種制度性與社會結構的歧視。

再次推薦大家這本書,用看故事的心情理解移工與他們在這座島上的身影,以及分別從政府、仲介、移工、記者各自的角色立場去思考這些同為推動臺灣運轉的族群,面對可能不久將來的經濟結構變化究竟該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春山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