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鳥行動反思

2024 - 05 - 31 | 饕餮視角

梅雨季正式到來,滯留鋒持續籠罩著全島,請各位饕餮之友們保重身體。
然而相比陰鬱的天氣,在太陽花學運屆滿十年之際,廣場街邊匯聚的群眾、不斷跳出又更新的社群資訊,更使我們無法不將關注放在國會爭議事件。作為一隻在戲之外也想開啟公共討論平台的饕餮,我們想帶著觀眾粉絲從不同視角切入交流。以下是來自上週饕餮小編在親身參與「青鳥行動」並持續追蹤國會擴權議題後,小小的反思分享。

➤ 悄悄轉變中的社運

各式訴求的創意手板,翻轉了「苦大仇深」、氣氛向來嚴肅的社會運動現場,似乎帶著某種失敗卻不致失望的輕快力量,也讓更多路人駐足欣賞或思考其中的翻轉。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帶有人身攻擊或性別羞辱的「幽默感」,恰好與現場週邊的性別友善措施與不斷呼籲避免羞辱的人們,形成強烈的對比。所有的社會運動都有主要訴求,但這次的青鳥行動也同樣可以看到,有需多人努力將非本次主要訴求的價值拉進現場討論與呼籲,試圖打破以往「價值有優先順序」的盲點。

 

➤ 驅使群眾走上街頭的是?

多數人有記憶以來的國會一直都是鬧哄哄的,全武行或者密室協商在此前皆是屢見不顯。自十年前的太陽花發生後,國會幾度經過改選與制度的調整以回應人民的期待,亦無法全面根除威權時代遺留的弊端。那為何,是這次的國會改革會讓人民忍受不了而走上街頭?是對於擴權、濫權的恐懼?還是藉由擴權大開門戶,讓它國得以更輕易干涉政治才是人們最害怕的。

 

➤ 誰的友軍?不同立場的容身之處

隨著這場行動越來越受到矚目,「沒有討論,不是民主」的口號成為支持行動的最大共識。然而無論是參與現場或是社群發聲的支持者,有許多人並非盲目地從眾或毫無保留的接受所有觀點。即便這場運動或許可能來自於執政黨(國會少數黨)的呼籲和曝光,但逐漸加入的人們也一一檢視往例各黨派間的議事攻防和對立行為,難以說有任一黨站在道德制高點。

此外,不少人對於此次青鳥行動以及改革法案的部分內容有不同意見,例如兩大黨對於賦予國會聽證調查權早已討論多時,僅是對於操作更細緻的條文內容有著很大歧異,也種下此次紛爭的導火線;也有聲音認為,目前雖然執政黨在國會是少數,但仍有相當多憲政上賦予化解僵局的工具,在此之前訴求公民行動其正當性會受到質疑。

「友軍應懷有完全相同理念」這樣的思維正在逐漸轉變中。然而這種轉變是否能在不同公共平台上被開啟?要達成什麼條件?為什麼有些場域無法達成?仍有待更進一步的思考與實踐。

 

➤ 青鳥、冬鹿,努力深化民主

在這次的行動中,我們看到有非常多表演藝術圈的朋友們的身影,不只是口號的呼喊,包括有劇場朋友開設工作坊教大家如何使肢體較不易受傷;硬體設備夥伴提早進場機動擘劃哪裡需要增設戰車;網路號召管樂人於現場演奏島嶼天光⋯⋯當然不僅有表演藝術圈,還有許多領域的參與者以自己能力所及的方式貢獻力量,彷彿不過是一場場的民主大型嘉年華會而已。

直到5/28,隨著爭議法案三讀通過,看似激起巨大漣漪的青鳥行動也在錯愕中失敗收場。然而國會改革爭議不會隨著行動的結束而完結,這些爭議法案後續都還將進入其他憲政框架下的審查手段。除了持續追蹤後續發展,我們應該如何喚起社會中更多人的關注,如何進行有效的溝通而非兩極立場從此對立,都正考驗著這座島上的人們。

討論的聲音永遠不止息,願我們都能在一次次的事件裡學習成長,在公共討論中以更完備成熟的方式尋找支持的立論或聆聽不同意見、在國會擴權爭議中更了解國家政府的權力運作模式。然後,最重要的是在討論中找到可行的共識,一起推動這個社會朝著更好的方向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