饕餮導讀《善良的歧視主義者》

2024 - 04 - 18 | 饕餮導讀

善良的歧視主義者,書籍封面

在戲劇之外,我們渴求更多的知識和觀點,並分享給大家以促進討論和思考。書籍、文章、報導⋯⋯我們不放過任何文字載體,在議題之中與饕客們交流,饕餮導讀系列由此誕生!

——踏上貪食的旅途。

首發導讀小編想介紹《善良的歧視主義者》(金知慧著、王品涵譯),以各式各樣的實例、觀察去描述人們如何透過日常生活中不經意選用的「詞語」、「行為」、「思考邏輯」,而造成實質上的偏見和歧視。

書中反覆提及、使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是,社會上的多數人們都覺得自己是善良的,沒有人喜歡歧視,也無意成為歧視者。然而很多時候當我們站的位置(權力)變了,看到的風景也變了。

看不見,是將某些人形塑成少數群體(minorities)的重要性質之一。所謂『少數』,不只是經由數目的多寡決定。如同女性,即使數目再多,不知為何在公共場域卻始終有人看不見。(p.135-136)

社會上總是被劃分出各式各樣的群體,有的群體特徵不那麼明顯,有的群體天生即無法享有別人擁有的。女性、性少數、身心障礙、原住民、移民⋯⋯我們容易忽視這些群體的需求,或者認為他們為何要提出比我們多的需求。甚至對某些人來說,這些需求是少數群體的「特權」。

在生而為白人或男性身體的期間,這一切都是無關自己的意圖或努力,即能擁有的日常、自然、理所當然、正常的條件與經歷。當沒有置身在對自己不利的環境時,自然就沒有深刻思考的理由⋯⋯(p.26-27)

例如前陣子臺灣學校體系一系列的原住民加分制度討論,激化了族群間的衝突對立,許多人更是站在強調公平性、個人天生資質與努力而來的立場,去質疑制度的公平性。然而呼應最前頭,站在不同的平面上看待公平,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事情。特權真的是努力而來的嗎,我們不妨反思自己是否已經天生就擁有不需靠努力而來的特權。

對自己討厭的人事物表達討厭,是種權力。⋯⋯無數的歧視來自討厭的情緒,且這股情緒會作用成排斥某人的機會與資源的權力。一旦主流群體指定了討厭誰,篩選『陌生人事物』的全面性(panoptic)監視體制便開始運作,並宰制公共空間。(p.140-141)

前陣子受到熱議的喜劇圈炎上事件,從綜藝節目、喜劇到脫口秀,那些遊走在搞笑和貶低之間的笑點從未少過,然而直到2024年,娛樂產業中言論自由的邊界因為王志安事件受到更廣泛的討論。在這些嘲諷玩笑的氛圍中,有些人之所以無從感知幽默裡的貶低,正是因為毫不關心言語所涉及的群體。在公眾的視野裡,是誰能先插上言論自由的旗幟?

小編不斷地在作者舉出韓國的案例中,來回反思屬於我自己周遭可能遇到的歧視。我瞭解社會存在著偏見與誤解的事實,但我會做出的思考或說出的話,真的就因此全然可以做到不歧視而「政治正確」了嗎?書中說『個人的努力難以消彌社會上的系統性歧視與偏見,只有透過各種資源與權力的重新調配才能盡量接近實質平等。』

下一個問題來了,是誰能夠進行重分配的行為?

導讀的尾聲也想藉由公共廁所的設置與大家一起思考群體、普遍性與多樣性的問題。如果在劃分男女如廁空間之外,設置身障廁所/性別友善廁所是一種邁向實質平等的措施,那我們要怎麼考量在一棟建築物中設置的比例、數量?如果我們在乎使用公共空間的群體多樣性,為什麼不分別設置男性/女性專用的身障廁所?

——在思考上面的問題時,你是用什麼標準劃分這些群體,合理或不合理,有沒有產生了偏見與歧視,再回頭檢視我們究竟想要建構出什麼樣的社會環境。

圖片來源|台灣東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