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恐怖時期紛雜的異議之聲,
各種頻率交雜融合,
通通被抹消為隱約作響的白噪音,
白噪音,
是想在這接近失憶的空白時空裡,
為那些沒能留下聲音的人,
留下一些噪音。

 

演出形式 現代戲劇/室內演出
演出時長 約90分鐘(無中場休息)

演出資訊

首演 

⚑ 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雅頌坊

2019/8/2 (五) 18:30, 21:00
2019/8/3 (六) 18:30, 21:00
2019/8/4 (日) 18:30, 21:00

 


 

【失聲的時代▲失語的人】白色恐怖時期下的心靈、身體與屍體

八米共同工作空間 × 饕餮劇集《白噪音》演出 × 講座座談

2019/11/2 (六) 19:00(活動連結

    • 座談講者|彭仁郁
    • 演出團隊|饕餮劇集
    • 演出段落|【心靈 ▎許久許久之後】

2019/11/3 (日) 19:00(活動連結

    • 座談講者|林傳凱
    • 演出團隊|饕餮劇集
    • 演出段落|【身體 ▎槍響之前】、【屍體 ▎槍響之後】

 

《1949留白的記憶|體驗劇場》協演

⚑ 臺灣師範大學 禮堂
2019/11/27 (三) 18:30(活動連結

「那一年,他們青春正盛;那一年,他們節節敗退。心中的信念,時代的巨輪,將他們推向命運的十字路口。體制中人們的聲音,在校園裡,在槍口下,吶喊著。是什麼讓他們奮不顧身?是什麼讓他們不擇手段?脫下了身份,我們是誰?人們應該如何被對待?」

 


 

二二八事件75周年紀念活動《白噪音》再製版

⚑ 台北二二八紀念館 戶外廣場
2022/2/28 (一) 10:40

製作團隊

2019年 首演

導演|林頎姍

製作人|陳奕君

執行製作|嚴敏綺

宣傳暨票務統籌|王文郁

導演助理|葉芊均、藍婉心、蘇佩儀

演員|王婷、丘亞傑、李安、林哲弘、林慧盈、陳允翎、陳履歡、張采軒、張依琳、張詠齊、黃致愷(歐力)

舞台監督|呂宛臻

舞監助理|何子田

舞台設計|張皓媛、李子安

舞台技術統籌|楊博安

音樂設計|李承宗

音樂設計助理|官京緯

燈光設計|陳奕君

燈光執行|管翊翔

服裝設計|羅苡瑞

服化執行|涂宇廷、李沅臻

影像設計|孫旻

影像設計助理|林冠廷

舞蹈設計|黃致愷(歐力)

主視覺平面設計|冗人工作室

肢體指導|王玟甯

音響視聽技術|康育民

靜態攝影|陳宥中

動態攝影|林潔妤

錄影助理|林子婷

前台協力|李承儒

劇團識別設計|IIINNG Studio

 

指導贊助單位|國家人權博物館、促進轉型正義委員會、台北市文化局

場地協辦|國立臺灣大學藝文中心

特別感謝|鄭南榕基金會、陳文成博士紀念基金會、里山咖啡、台灣e店、啤酒土狗、貓圖咖啡、見書店

2019年 八米共同工作空間 講座演出

【失聲的時代▲失語的人】白色恐怖時期下的心靈、身體與屍體

2019/11/2 (六)

製作人|陳奕君

導演|林頎姍

服化執行|羅苡瑞

演員|陳履歡、張采軒、苗廣雅

 

2019/11/3 (日)

製作人|陳奕君

導演|林頎姍

服化執行|羅苡瑞

演員|張采軒、林慧盈、丘亞傑

2019年《1949留白的記憶:體驗劇場》協演

導演|林頎姍

演員|黃致愷、張詠齊

音樂設計|李承宗

服裝設計|羅苡瑞

燈光執行|陳奕君

靜態攝影|陳宥中

 

主辦單位|師大學生會

主演單位|三語事劇場

協演單位|饕餮劇集

2022年 二二八事件75周年紀念活動《白噪音》再製版

專案經理|邱書凱

導演|林頎姍

動作設計|黃致愷(歐力)

演員|王婷、林哲弘、林慧盈、張采軒、張詠齊、陳允翎、黃致愷(歐力)

音樂設計暨現場演出|李承宗

空間顧問|張皓媛

梳化暨服裝執行|涂宇廷

演出現場協力|林潔妤、陳宥中、陳昀、李沅臻

 

主辦單位|台北市政府文化局

承辦單位|采映公關顧問有限公司

演出單位|饕餮劇集

劇照

2019年 首演

2019年《1949留白的記憶:體驗劇場》協演

2022年 二二八事件75周年紀念活動《白噪音》再製版

劇評/媒體報導

2019首演與系列演出

雜誌節錄

主觀的史,與焦慮的詩|張敦智(PAR表演藝術雜誌 第321期 pg.121)

這個時間的跳轉,揭露了對演出而言十分重要的訊息:整部作品只是作者的一次臆測。那個重新回到當下,以輕盈的口氣訴說死亡的場景,是窮盡所有資料收集後,仍讓創作者感到無法打撈的部分,因此只好從遙遠的過去,倏忽地退回來。敘事時間陡然從過去拉回到現在,但口中仍描述著延續的劇情,兩者相加,形成對歷史現場的留白。仿擬中斷了,作品的謙卑從這個破口浮現:我們確實無法洞悉歷史,遑論複製,如果願意,只能透過殘存的史料,進行注定殘缺的追溯與包圍。因此近尾聲處,白色恐怖的遺體被當大體老師使用的片段,屍體起身,展開了一場非寫實、對觀眾的談話,這是作者在坦承其還原的局限後,所後續表露的抒情——真正發聲的人並不是、也不可能是死者,而是作者演示了,根據對死者背景儘可能、但仍有限的了解後,試圖把自己裝進死者的身體裡時,可能說出的話語。以「同理」為訴求的推敲。

因此,與其說是歷史的展演,更毋寧說創作者展演了對其歷史的態度。

(⋯)這種以大量史料考察為基底,所進行的主觀臆測,最後從歷史中的他者,回歸到創作者自己身上;這份精神位移,使得作品後段選擇將眼下香港場景調度至舞台,敘事就此正式從白色恐怖的脈絡斷開。這份拼接展現的是歷史表象的相似性,也就是國家機器如何基於自身政治利益,對人民進行高強度壓制。這種從表象出發的類比,反射出創作者處理歷史時,面對當下時空,所感受到的進退維谷焦慮。後方是尚未梳理的歷史暗區,前方則是國家機器以相同姿態再度捲來。

(⋯)然而,這些問題背後的歷史詮釋在學界都仍未有清晰界定,對創作者而言難免困難。而讓歷史歸屬歷史,當代歸屬當代,彼此的細節才更加有被拋光、與現形。《白噪音》對時間所進行的簡單折疊,形成了一把雙面刃,既可能激起關注,也可能抹去脈絡。與其把問題歸咎於作品,不如把這股折疊背後的動力,詮釋為台灣面對佚失中的歷史、與新進挑戰夾擊,所擠壓出的共同焦慮。